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8的文章

大眾點評| 一個APP成就一個懶鬼百家美食日記,絕不踩雷一鍵搞定

圖片
我這篇真的是偏心寫給貪吃懶鬼的私心筆記 不 用 再為好餐廳苦惱的用戶評論,沒有什麼比這個準確可靠 ■           決策 通常網友評價裡面會有發佈 日期、短影片、圖片、文字及人均金額 , 包含會員名稱及等級。 點評大概是所有APP內會員等級及會員機制做的非常詳細的軟體。 透過點評系統買單還會顯示“消費後點評”。 而從用戶評論 裡有幾個價值點 ▷ 可信度 1. 評價基數 : 上海人口總的含移動人口至少 4000 萬上下,如果評價數 在 1 , 2000 條以上,基本都可靠。 這種數量就算 1/10 是美化評論,並不符合餐飲在市場行銷投入的預算,餐飲業基本沒有雄厚市場預算投入,數量比例不太符合邏輯,飯店、餐飲集團同樣比照。 如果有,他們的重點也是放線上下的戰場,比方空間快閃、請人排隊, Ig 打卡這種最直接的視覺刺激與議題操作。用戶評論可信度高,實際體驗也符合該原則。 2. 民族性: 不否認每個餐廳都有些評論美化的需求,但是從數年淘寶跟點評的經驗來說, 加上中國這些年的經濟發展,多數網友基本是不太為了這種小錢費心, 使用者屬性多有啥說啥。 這個歸因於80.90消費者生長于中國比較富足的時代及原生互聯網世代習性,願意分享的比例高所產生的正循環。 3. 會員等級: 點擊會員可以看到該帳號過去對其他餐廳的評價,公開信息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檢驗。 當然會有請部落客、 KOL 發體驗發文等,但比較偏流量或美食號曝光。 會員提供評論的動力除了分享體驗外另一個是平台。 依據會員等級提供對應的福利及許可權。比方,某餐券或新餐廳開幕體驗機會等,對於 客有無比的吸引力。 ▷ 評價內容價值 1. 性價比: 價格接近 300 上下的日式自助餐有非常多選擇,上海有幾家老字型大小一直經營的非常穩定, 年末如果是團隊或公司聚餐通

中國新創巨頭『美團』從合併大眾點評後到叫戰滴滴打車,是有錢任性還是真有實力?

圖片
此篇由乙方血液與希望帶著乙方靈魂投胎的K編撰写 大眾點評絕對是中文體系內最好用的美食 APP 無誤! 中國強大的人口及海外旅遊的人數 , 讓大眾點評不止在國內好用 ,讓K編在國外出差的時候也用的愛不釋手! 「找什麼餐廳」 這個需求比較常出現在多人聚餐或家族聚餐的時候 雖然大家身邊一定會有 2~3 個吃貨朋友可以相互分享資訊 也能動個手指問一下谷哥大神! 但經過K編細細體會後, 美食APP的確是有些強項,是blog無法可實現 的價值所在 店家的老王賣瓜消費者不愛 部落客是不是收了錢,他的話能信嗎? 現在的消費者是多疑的,他們更願意相信一般消費者的評價 假使有家庭聚餐的需求產生,約 8-10 位成員, 有長輩參與可能需要包廂或停車、素食等服務等訊。 通常在台北要找餐廳,尤其家庭聚會,直覺會挑選自己熟悉去吃過或朋友推薦的餐廳, 但是假使長輩行動不便,可能需要配合他們方便的區域或者適合他們口味的餐廳, 就會有不確定的許多因素產生,像是排隊或者爬樓梯等就需要有明確資訊可以查詢。 在台北這個需求相當容易被滿足,但是在一個規模可能是臺北的 4-8 倍大或更大的城市, 如上海、首爾、東京、曼谷這種城市, APP 的極大的優勢就發酵了。 信任及參考性價值,數大量級就是強而有力 ■        需求產生,資訊收集 首先依據定位,會優先判斷你所在的城市,直接顯示上海餐廳,當然在台北也可以直接更替 。 由於中國畢竟還是管制上網的 … 總之,大家都懂, 所以“沒有意外的話” APP 的登入,基本是必須綁定手機號或 mail 賬號登入 , 不用叛逆 ,要上網或 WIFI 一樣要手機號, 不然痛苦的是自己 。 手機號就是登入平臺對應用戶 ID 的地方, 搜尋的足跡自然會被平臺留下,替用戶做歸類,通常就是會員的意思。 這個就平台跟代理商 , 媒介價值在于廣告投放的精準 。 印象在台灣時用愛評比較多,據說 Yelp 首進入繁中市場,就用這幾個 APP 界面跟思考比較一下差異。

當台灣的品牌用社群行銷『攻佔注意力』時; 中國的行銷已走到『攻佔你的荷包』!!

圖片
此篇由乙方血液與希望帶著乙方靈魂投胎的K編撰写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 這個感慨來自最近D小編發來幾篇關於臺灣市場電商的文章, 曾經, 我們引以為傲的 pchome 24H 到貨, ASAP 的臺北市 6H 到貨, 電商創新的變化及便利 From:google圖片 然而,現在淪為學習微信及淘寶早已玩爛的形式。 作為台灣數位行業工作過數年的K編來說, 上海工作後才發現之前的經驗在中國市場跟假的一樣, 从消费者到溝通策略角度及執行面的可複製性有限。 😂😂😂 曾經遙遙領先的我們 , 到底錯過了什麼 ? 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是 Worldwide戰場  你可以不前進但是别人不會等你 當台灣還在官網、 campaign 、硬廣曝光買關鍵字、買 fb  痞客幫部落客宣傳等, 而中國早已進入移動互聯網上的應用軟體( APP )上。 從移動載具及使用者界面到閉環流程,由上至下大大翻轉消費者的決策行為,霸佔消費者的時間与场景。 數據顯示現在消費者一天約 3.5H 在移動互聯網上, 而台灣手機 APP 平台的發展度遠不如其他市場, 從蝦皮跟 PChome 的大戰看出移動應用的極大弱勢。 正因為中國手機應用強大及便利性,閉環逐漸完整後, 各類 APP 運用集大成所形成的超級平臺即發揮其價值及寡占性。 可能會出現一種聲音叫做台灣人少市場沒有中國大 ~OOXXOOXX… 也許,這是部分的原因 所以你的職涯會因為這個小市場而停下腳步嗎? 不被局限的思維是一生職場路上最美好收穫 如果考慮西進或對中國互聯網行業有興趣的朋友, 面試時說得出一些中國互聯網觀點、案例、見解等,顯示對市場運作有基本概念, 特別是 Account 或 Planner 這種角色,是件非常加分的事情, 畢竟今时今日的中國在互聯網的應用脚步走得相当相当快速, 台灣數位經驗不必然是加分的重點。 可以先参考幾個網站: 廣告門 數英網 甲乙方都會參考的廣告行銷案例分享,裡面有電商戶外數位平面包裝等成功案例。 裡面也有